齐鲁晚报报道: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 为手术精准,三十年不碰烟酒茶
2019-09-26齐鲁晚报
眼球是人体最脆弱的地方,在眼球上手术,必然要万般精细。从初生牛犊的豪情壮志到创领国际先进水平,他用三十多年的光阴诠释了一名眼科医生的执着和担当。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近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毕宏生。不久前,他刚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荣获中华眼科杰出成就专家殊荣。
▲毕宏生开讲近视防控科普课。
被认定“国际先进”
他激动坐反了公交车
“‘困难’和‘机遇’、‘挑战’是一个意思。”这是从医37年来,毕宏生最深切的感悟。困难他见得太多了,战胜它,便会迎来新的机遇。
一台普通的白内障手术最短只要4分钟,对于每年主刀上千台手术的毕宏生而言,算是小菜一碟。手术刀在眼球表面划开一道2-3毫米的切口,用特殊仪器将混浊的晶体吸出,再换上全新的人工晶体,而从表面上看,他的双手几乎没有任何动作。
练就这样精湛的技艺,绝非一日之功,这背后是反复的研习和惊人的自制力。毕宏生从业之初,我国眼科技术还比较落后,他立志做到“五年省内先进,十年全国先进,部分国际先进”。推行新技术首先要进行动物试验,科里的老前辈提醒毕宏生:前任主任就是因为在做动物实验时染上流行性出血热而病故的。
但他不顾这些,盛夏时节,毕宏生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几千瓦的白炽灯下试验。手术完成,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汗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练就了做显微外科手术的基本功,探索出现代摘除白内障手术的完善技术。
经过充分的准备,毕宏生的第一个课题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第四代的改良法获得了成功。当他看到鉴定书上写着“国际先进水平”几个字时,激动地坐反了公交车方向。
凭着这股韧劲,毕宏生在精准和复杂性白内障、视光及近视防控、采用眼显微外科手术解决复杂疑难性眼病、中西医结合眼病的临床及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先后带领团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行业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8项,省部级课题28项。成果先后被鉴定为“国内外首创”、“国际领先”、“达国际先进水平”,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局级科技进步奖35项次,在SCI收录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
2019年1月8日,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东中医药大学毕宏生教授领衔科研团队完成的“葡萄膜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想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取得科研成果是不可能的,做科研可能90%是失败。”对于攀登科研高峰上要面临的坎坷,毕宏生早有清醒认识。他经常后半夜睡觉,因为深夜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也因忙于科研、看诊、手术,毕宏生几乎连散步的时间都没有。为不影响显微手术的精准性,三十余年来,他从不碰烟酒茶。
创新探索
打造多个全国“第一”
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但毕宏生不仅有精湛的医术,他的脑海里时常蹦出“新”花样来。
作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三甲专科医院的院长,毕宏生清楚地知道,医学发展仅靠个体的力量远远不够。科技和人才是医学发展的基石和动力,他非常关注科技团队和人才梯次建设。
“我们注重医教研同步发展,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专家组,其中又有12个亚专业团队,进而建成一批专家群”,这样的新机制成了年轻人的一片乐土,“实行‘托举工程’,充分给年轻人信任,让他们茁壮成长、成才,并培养团队意识”。
在此基础上,医院成立了眼科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和国内许多其他研究所不太一样,“我们是独立法人的眼科研究所,有独立的事业编制、独立的财政支持和品牌,可以独立开展各项科研活动”,毕宏生介绍,在中国有独立法人的眼科研究所是不多的,大部分是在医院下设。独特的机构设置汇集了一批专职做科研,尤其做基础科研的年轻人。
类似的创新之举对毕宏生来说并不新鲜。三十多年前刚踏入这行时,他就展现出鲜明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事实上包括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
当时,毕宏生放弃了美国长期工作和优厚待遇的邀请,毅然回国创业,组建了省属非营利性三级甲等眼科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预防、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眼科基地,也是中国首家合资眼科医院。面对国内严重缺乏眼视光专业人才的严峻形势,他积极组织申报,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全国唯一一家拥有眼视光医学、眼视光学和中西医结合眼视光方向的眼科与视光医学院。
医者仁心
免费让6万患者重见光明
很难统计毕宏生医治了多少患者,但每每看到他们因重见光明而再获新生,他都深感肩上责任之重。这样的使命感也让他意识到,医生不仅要身怀绝技,更要饱含仁心。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是一家无“红包”医院,全院都在遵守“三拒一送”:不收礼、不收“红包”、不吃请、送温暖。
“温暖”已经送了20多年。早在1996年,毕宏生就开始每年有计划地从事社会公益性活动,经他免费手术重见光明的患者达三万多例,如山东省保护未成年人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郑承镇;22岁的东北盲歌手张卓;靠卖废品度日的下岗职工残疾人农志军夫妇等等。
“像做人一样,医院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人人奉献爱心,也要人人能感受到爱。我们热心慈善活动,是为了抛砖引玉,唤起整个社会的热心和爱心,这就是爱心的传递。”
2006年,受省委省政府的委托,原省卫生厅组织了山东省援藏复明手术医疗队赴西藏日喀则地区进行白内障复明行动,毕宏生被任命为医疗队队长。时间紧、任务重、高山缺氧,他依然带领3个医疗小组15名队员,忍着剧烈头痛、呼吸困难等严重高原反应赶往目的地,“不去不行,藏族同胞们在山那边等着呢!”
他们爬过三座海拔达5200多米的雪山,在南木林、白朗、昂仁、日喀则及聂拉木五个县共诊治1000多位患者,为300多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手术。
忧心“小眼镜”
连续七年提近视防控建议
这些年,毕宏生一直有个牵挂,就是校园里的“小眼镜”。中国是世界上近视发病率很高的国家,而山东省又是青少年视力低下的高发地区,青少年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高中生近视率为90%,初中生近视率为60%,小学生近视率也达到40%。“小眼镜”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及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为此,毕宏生四处呼吁。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连续7年提出有关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议案和建议。为了让所提议案和建议集中民意、反映实情,他广泛开展调研,期间发现目前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控已刻不容缓,而这背后最根本的问题,是缺少统一的防控标准和体系。
“近视防控需要眼视光学和小儿眼科医生,我国的缺口非常大。据去年的统计,我们需要30万正规眼科光学医师,但我们现在只有六七千人。”令毕宏生欣慰的是,其积极投身眼视光医学教育,目前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成为全省近视防控事业的生力军。
如今,在毕宏生的奔走呼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山东省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的系统、规范开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山东逾600万学生进行免费眼科与视光学检查;为160万名学生建立视觉健康档案并开展科学、规范的防治;每年为超过15万名视力低下青少年提供规范化诊疗服务;共培训校医、班主任近5000名,培训学生和家长7万余人次。
经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全世界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山东省防控区域内在校中小学生视觉不良率却首次呈现下降趋势,实现了“治假、防真、控加深”的防治目标,使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成为素质教育中一项具有重要特色和突出成效的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山东模式”。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为边缘地区送去“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