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5枚眼角膜漂洋过海到山东,让6位病人重见光明

2016-12-16

“没想到眼睛还能有好的一天。”12月15日晚8点半左右,斯里兰卡捐献给山东的首批五枚眼角膜,到达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早已等待多时的六位患者,连夜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首位完成手术的26岁患者刘军说,本以为要失明了,没想到还能有机会等到眼角膜。

“没想到眼睛还能有好的一天”
15日晚8点,来自济南商河的42岁的孙学莲,穿着病号服,在病床上眯着眼睛紧张地等待着还在路上的眼角膜。因为怕光怕风,她眼睛稍微睁开一点都觉得疼。对她来说,更换眼角膜曾是不敢想的一件事,她更没想到,眼睛还能有完全好的那一天。
早在孙学莲十岁的时候,就被眼睛红肿疼痛折磨着。“眼睛里总感觉有沙子,想哭都流不出泪。”上到三年级,因为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再加上小伙伴们总笑她红眼病,从那时她就辍学在家。
“后来疼得厉害也去看过医生,说是泪腺坏死,就一直吃着消炎药,用补充泪液的眼药水。”孙学莲说,眼药水一天得滴十几次,眼睛却越来越睁不开,不要说干点细致的活,就连地里的农活她也做不了。
就在孙学莲隔壁病房,今年26岁的刘军,也在紧张又忐忑的心情中,等待着漂洋过海来山东的眼角膜。
十年前,刘军就开始出现视力模糊,尽管配了眼镜并进行过激光治疗,但还是看不清。“看东西总像隔着雾化玻璃,很想把雾擦干净,能看清楚眼前的世界。”
在工地上干活的刘军,一直做铝合金工作。辗转多家医院看诊,最后被诊断为遗传导致的角膜营养不良——必须更换眼角膜,不然视力会越来越差,以至于最后失明。
接受捐献后他希望将来捐献器官
得知角膜移植是唯一的希望,2016年9月,刘军在同事的陪伴下来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登记角膜移植。不过因为知道眼角膜的稀缺,不一定什么时候能等到的他,一度觉得很灰心。
“就想着带着妻子出去,要不到各地转转,趁着眼睛还能看到,最后再看看这个世界。”刘军说。而12月初的一个电话,又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
“12月8日前后,孩子接到医院电话,说是可以移植了,高兴得不得了,接着就来住院了。”刘军的父亲刘贵母说,收拾好东西,就从老家邹城赶来济南住院,等待角膜移植。
与孙学莲、刘军一起等待的,还有另外四名患者。60岁的济南人郭胜利,40年前曾受外伤;67岁的单县人姜智金,曾被玉米叶划伤双眼;65岁的巨野人高金停,患有边缘性角膜变性;43岁的枣庄人黄爱君,10年前不慎氨水入眼后视力持续下降……眼角膜手术,是他们恢复视力的共同希望。
直到15日晚8点半,斯里兰卡捐助山东的首批眼角膜顺利抵达医院,刘军率先做好了手术准备,第一个接受角膜移植手术。15日晚十点左右,经过一个小时的紧张手术,刘军被推出手术室。
“麻药还没退,眼睛暂时没什么感觉,想到以后就能看清了,很激动也很感谢。”刘军说,与那些正在等待移植中的人相比,他无疑是幸运的,为了表达这份感谢,他希望将来能把自己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献出去。
捐助角膜先到北京
走绿色通道再到山东
据了解,斯里兰卡首批捐助的五枚眼角膜,是在12月12日晚抵达北京首都机场的。因为斯里兰卡没有直飞山东的航班,所以选择从离得最近的北京办理通关。
早在2015年3月,山东省友协工作组访问斯里兰卡期间,就推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与斯里兰卡国际眼库,就斯方向山东每年捐献60枚眼角膜、山东向斯方提供医疗设备的合作项目达成意向。2016年4月,双方签署了正式协议。由于国际间活体捐赠的手续复杂,在国内相关政策调整,多方推动下,直到今年10月,该项目才完成了在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的报备手续。12月12日,第一批眼角膜从斯里兰卡发出。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工作人员宁聪聪,全程负责角膜运回任务。
“12日晚十点左右,搭乘眼角膜的航班降落北京首都机场。眼角膜随即被储存到大库里,等待办理通关手续进行提取。”从13日到15日,每天宁聪聪都是不到九点就去海关综合办公楼等待,办理眼角膜的通关手续。
因为角膜不同于一般物品,保存期有限,角膜通关时特意走了绿色通道。“15日下午四点从大库取出眼角膜,六点从北京坐高铁返回济南,七点五十多到济南西站,八点半完成角膜运送任务,终于能松一口气了。”宁聪聪说,因为盒子里有冰块,要将温度保持在4摄氏度,刚从冷库拿出,盒子底部还微微有点凉。
据介绍,在此次受捐的几位患者中,其中一位角膜边缘有问题,另一位是眼中央有问题,进行了合理搭配,于是五枚眼角膜得以造福六位患者。
记者还了解到,截止到2016年下半年,斯里兰卡已累计捐献了约16万枚眼角膜。其中,中国是接受捐献的第二大国,已接受大约6000枚。接受捐献的地区包括:北京、深圳、广东、西安、厦门、河北、成都、天津、内蒙古,山东是第10个受捐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