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报道:山东故事|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毕宏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2019-11-07
“科技工作者要有爱国情怀。”
“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强盛进步,科技工作者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国家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科技工作者要踏着时代的脉搏,回应社会的需求,应用研究成果要尽快产业化,为科技强国做出贡献。”
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行起事来雷厉风行,做起研究全身心投入——他就是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
小荷才露尖尖角,科研要与国家需求、社会发展密切结合
藏族同胞为毕院长等医疗队员敬献哈达
“从事科技工作要有一定的情怀,就是爱国主义。”毕宏生经常对自己的学生们说。
他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那个年代,中国百废待兴,人们看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奋起直追。“我们那一代大学生有一个情结,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方面,社会对我们寄于厚望,另一方面我们也有理想主义,感觉到一身的责任,要追赶国际先进科技水平,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毕宏生说。
当时学习条件很艰苦,但大家对知识都如饥似渴。他记得,学生时代最好的放松方式就是一边洗衣服,一边听英语录音。周末,学校组织学生在操场上看电影,电影开始了,学生却都走到了路灯下、厕所里借着灯光读书。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改革开放给了我从事科研的机会,我的研究方向应该与国家需求、社会发展和病患的临床需求密切结合。”工作之后,毕宏生瞄准了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白内障。白内障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一致盲性疾病,约33%的人类视觉损害来自白内障。中国的白内障手术历史悠久,古代就有金针拨障术,但在近代我们的技术落伍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1988年,毕宏生开始进行现代的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研究。
一轮红日映东方,刻苦钻研造就国际领先技术水平
推行新技术首先要进行动物试验,科里的老前辈提醒他,前任主任就是因为在做动物实验时染上流行性出血热而病故的。
那时正值盛夏,毕宏生全身披挂厚重的防护服,在几千瓦的白炽灯下进行试验。手术完成,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汗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毕宏生练就了做显微外科手术的基本功,探索出现代摘除白内障手术的完善技术。
“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工业产品允许有废品率,医生绝对不允许有。只有在台下进行刻苦的专业训练,才能在台上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经过充分的准备,毕宏生的第一个课题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第四代的改良法获得了成功。
研究成果出来了,毕宏生仿佛抱着自己的孩子,南下北上找专家进行鉴定,“都是在名人录上找的,只在期刊杂志上见过他们的大名。”毕宏生心里非常忐忑。在北京,一位著名老专家在专家门诊抽空见了他,看了他一眼说:“你把资料先放这好了,我会抽时间看,检索一些资料,给出客观评价。”
后来,去拿鉴定书的时候,老专家还是在专家门诊见他。拿了鉴定书出来,毕宏生久久不敢翻开。“就掀开一条缝,一点一点地往里瞅,看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几个字,那真是欣喜如狂,差点跳起来,回去坐公交都反了方向。”回忆起这些老前辈们的高风亮节,毕宏生仍是不胜感慨。
初战告捷,毕宏生大受鼓舞,就此锲而不舍,将研究方向确定为白内障和近视防控方面。
三十年潜心科研,“山东模式”助贫困患者重见光明
三十多年来,科学在不断发展,白内障手术已经从传统的复明手术发展为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患者的要求也从原来的看得见,向看得清晰、看得舒服、看得自然迈进。毕宏生潜心钻研国际先进技术,带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治疗白内障同时,要把远视、近视、散光等一并治疗,从治病为中心转移到以健康为中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毕宏生说。帮助80岁老人把视力恢复到27岁的状态,这是一个质的变化。这个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我们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科技积累,走在了国际前列。
医疗队深入基层为藏族同胞进行眼病筛查
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展了百万白内障复明工程。为提高基层医生治疗水平,更好地为贫困患者服务,毕宏生在山东省卫健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在山东省范围内开展技术培训和考核,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把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并进行优化,开展理论和技能培训,共培训了约2000名合格医师,“山东模式”就此响遍全国。
国家卫健委对“山东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我们让贫困患者也享受到了国际先进的手术效果。作为科技工作者,要追求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统一,为国家强盛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毕宏生说。
人生当于高处看,年轻科研工作者要有“四不怕”精神
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2018年11月,在山东省开展的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中显示,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为58.66%,特别是普通高中生近视率达91.27%。
“近视防控需要眼视光学和小儿眼科医生,我国的缺口非常大。据去年的统计,我们需要30万正规眼科光学医师,但我们现在只有六七千人。”作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与视光医学院院长,毕宏生积极投身眼视光医学教育,目前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成为山东省近视防控事业的生力军。
如今,在他的奔走呼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山东省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的系统、规范开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山东逾600万学生进行免费眼科与视光学检查;为160万名学生建立视觉健康档案并开展科学、规范的防治;每年为超过15万名视力低下青少年提供规范化诊疗服务;共培训校医、班主任近5000名,培训学生和家长7万余人次。
山东省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采用“科学防、规范治”和“节点前移、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各界参与”的防治工作模式。
经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全世界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山东省防控区域内在校中小学生视觉不良率却首次呈现下降趋势,实现了“治假、防真、控加深”的防治目标,使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成为素质教育中一项具有重要特色和突出成效的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山东模式”。
“我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年轻人要想成功,就要有‘四不怕’精神:一不怕精神付出,二不怕体力付出,三不怕时间付出,四不怕金钱付出。要成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外因永远是条件,内因永远是主导。”毕宏生介绍,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时,一些小的科研仪器和器皿都是父亲为自己购买,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长远眼光成就了今天的他。
毕宏生为藏族同胞进行眼病筛查
在单位,毕宏生是有名的“拼命三郎”。有一次,为了给外省和贫困患者做手术,他连续作战,口腔得了7个溃疡。“点了麻药才吃得下饭,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味同嚼蜡的感觉。”他笑着说,“相比于别人,我的成功就是靠勤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必备素质。如果说有追求的话,责任心、敬业心、奉献心就是我一辈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