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报道:1.25万名农村患者成功免费复明

2014-10-24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爱心防盲车”开进百余个县市,行程可绕赤道近3圈
1.25万名农村患者成功免费复明
农村防盲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单青 报道  9月22日,农工党山东省委、青岛市委、黄岛总支开展社会服务光明行——六汪镇“白内障”免费诊治活动。图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医务人员为村民检查眼部情况。

  □ 本报记者 单 青
  

  9月21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医疗队赶赴青岛市黄岛区,为六汪镇240余名白内障患者实行免费手术,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据专家介绍,目前,由于患者就医观念和经济条件受限,眼科防盲技术水平发展也不均衡,制约了农村三级防盲体系发展。农村防盲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小病拖到严重时才治疗

  黄岛区是“山东省第一批白内障无障碍区”。9月22日上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慈善爱心防盲手术车开进六汪镇中心卫生院。来自徐家前夼村的一对七旬老夫妻,成功完成了白内障手术。
  “十几年看不清了,一直不知是白内障。”最初几年,75岁的安丰岭和老伴王来美总认为自己是老花眼,平日只滴些眼药水。近几年,老人眼前发乌,像蒙了大雾一样,视力每况愈下,面临失明的危险。记者采访中发现,大多数老人对这一疾病并不了解。

  就医观念保守、经济条件差,导致许多老人小病“拖”到严重时才治疗。一方面,少则四五千元,多则过万元的白内障手术费,让一些贫困家庭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白内障老人对手术存在惧怕心理,往往抗拒手术治疗,一拖再拖,最终影响生活质量。  目前,六汪镇43个村已筛查出400余名眼病患者,符合白内障手术指征的就有240余名。随着筛查的深入,这一数字还在增加。记者了解到,黄岛区已启动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在医疗报销的基础上,给予家庭困难的白内障患者每人最高1200元的救助。

绝大多数乡镇医院没有眼科

  农村白内障就医需求不断增加,基层防盲环节的强化却面临难点。
  由于当地乡镇卫生院没有眼科,村民们不得不“长途跋涉”外出看病。砖瓦屯村79岁的王德兰大娘、花沟村86岁的王增美老人患白内障十余年了。王大娘左眼视网膜脱落,右眼视力仅有0.05,急需治疗。她女儿高兴地对记者说:“租车带老人看病,得走七八十里地。没想到省城大医院的专家会来俺们这里,在家门口就能做手术,今后再不用来回奔波了!”
  六汪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赵真宗坦言,由于受专科设置的限制,乡镇卫生院缺少眼科专业技术人员。白内障手术专家、医疗设备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边远地区特别是贫困县,眼科医疗资源明显薄弱、匮乏。“基层仍以全科医生为主,绝大多数的乡镇医院没有眼科,更不要说开展白内障手术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问题,使得农民就医需求难以充分满足。

  “从坐等患者求医到主动走出去筛查和组织患者就诊,社会期待这样的转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杨东表示。2007年至今,该院防盲车先后开进全省百余个县、市,行程115000余公里,共计为12500名患者实施了免费复明手术。

农村急需构建三级防盲体系

  在省、市、县和县、乡、村的三级防盲网络体系中,农村防盲最为薄弱,却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山东省防盲办公室秘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社会公益科主任孙志毅介绍,一是要对患者多多宣传基本的防盲治盲常识,使病人治疗少走弯路;二是要对当地基层医师进行眼保健知识培训;三是现有眼科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眼科技术培训,培养基层眼科医生,促进一些县镇医院设置眼科,逐步平衡城乡间的差距。
  送医下乡的爱心医疗模式,也期待形成长效机制。在杨东看来,将农村白内障主动筛查、手术与新农合政策对接,拓展白内障救助方式,不失为城乡合作的一个好形式。
  杨东表示,通过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方式,建设覆盖全省的眼科远程医疗平台,把大城市三级医院眼科、眼科专科医院与县级综合医院眼科及村级卫生室“链接”起来,将会确保农村患者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