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报报道:那份光亮 在我心底照向你眼底
眼科医生潘雪梅,要做个好大夫更要做个健康科普人
2019-12-03生活日报
临近高三,同学们学习的压力会表现在各个方面。对于文登市学子王帅而言,压力可能比多数同学更大些。从上高一开始,他就感觉眼前有黑影,结果被检查出一只眼睛视网膜裂孔、另一只眼睛视网膜脱离。两年来,眼睛成了他几乎无法承受的压力。
也许,只有当他在主治医生潘雪梅的语音“话疗”下,王帅焦虑的心情才能有所缓解。潘雪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主任医师,对于直径20多厘米的眼球研究已有二十年。
一席洁白的大褂,一头干练的短发,她是光明使者,也是知心大姐。
话疗
高三小伙承诺要向她报喜
人如其名,高中男孩王帅高大帅气。2017年,刚上高一的他,一天忽然感觉眼睛不舒服,不管看什么物体总感觉有阴影。均为医生的父母得知这一情况后,立马带王帅赶到济南,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瞧病。
经过检查,王帅的左眼出现了视网膜裂孔,右眼的视网膜则已出现脱离。所幸发现及时,经过潘雪梅的治疗,王帅的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脱离复位了,而且视力均维持在正常水平。
然而,在第一次治疗后,王帅打了一场篮球比赛,导致右眼视网膜出现了新的裂孔。奔波500余公里,王帅在母亲的带领下再次来看潘雪梅的门诊。激光修补裂孔后,潘大夫再次交代注意事项:一定避免剧烈运动;如果感到不适必须立马就医,因为高度近视很有可能再让他眼底出现新的裂孔。
“视网膜裂孔是视网膜的一处全层裂开,就像衣服有破口一样。一般情况下,因视网膜存在变性区,由于玻璃体的牵拉形成了裂孔。视网膜裂孔的形成是视网膜和玻璃体两种组织变性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潘雪梅介绍,近视度数太高会造成眼轴过度拉长,易导致患者出现视网膜周边部变性、裂孔、脱离、开角型青光眼、白内障、黄斑变性、玻璃体液化及后脱离等问题。
而对青春年少的王帅来说,眼病成了他心底挥之不去的压力。
“妈,我会不会失明?”“爸,我不想去上学了。”“潘医生,我觉得自己的眼睛没救了……”由于整日担心视力问题,加之学习压力渐增,王帅开始出现厌学情绪。
家长反复地沟通、劝说,并不能让这名曾经阳光的男孩重获活力,主治医生潘大夫则成为了他的知心姐姐。每次王帅出现焦虑的时候,他就会给潘雪梅发送微信语音诉说苦闷,而潘大夫也会在忙完工作后第一时间回复他。
“孩子,你的情况不严重,我们这里有很多比你状况严重的患者,他们中的很多人恢复得很好。只要你有信心,并且在生活中遵守注意事项,我就有信心保住你的视力。”潘雪梅说:“目前你的眼底恢复得非常好,等你高考结束后,可以做一个全面的视觉功能评估,还可以通过近视手术摘掉眼镜呢。”
如今,已上高三的王帅学习成绩不错。他跟潘雪梅承诺:明年高考结束后一定到医院来报喜。
后悔
大学生糖尿病并发症险失明
因为病情导致情绪压抑的,并非王帅一人。
至今,潘雪梅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在门诊上准备打激光的28岁女孩——哭泣的小赵。
刚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小赵却感觉右眼看东西愈发模糊,甚至只能看到近在眼前的手指头。到医院检查后,她被确诊为糖尿病眼底病变。
得知这一情况,小赵顿时吓傻了,呆愣了1分钟后,眼泪止不住地流。“我刚参加工作……”在与小赵的聊天中,潘雪梅知道了她的病因:自从上了大学几乎没吃过食堂,日常饮食几乎全靠外卖,而且特别爱喝饮料。数年下来,小赵患上了糖尿病,但由于年纪轻轻,她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
伴随着糖尿病的发展,小赵最终出现了眼底病变。不幸中的万幸,她的眼底病变还未波及影响视力最关键的黄斑区,所以视力还可以保住。
潘雪梅介绍说,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听起来似乎与眼睛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
早期糖尿病眼底病患者没有任何感觉,中期会出现视网膜出血、渗出,眼部可能出现新生血管并出血到玻璃体腔。此时会感到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飘动、视物变形等。如果发展到晚期,玻璃体出血严重、视网膜脱落,甚至会失明。
“你这个情况不用手术,打个激光就行。”看到年轻姑娘在哭泣,潘雪梅上前去安慰。虽然小赵的病情还未发展到最严重阶段,可是直到坐在打激光的机器前,她的眼泪就没断过:“我真是好后悔啊!”
是啊,如果早知道,她肯定会健康饮食,但是现在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就像23岁的宋斌,仅仅一个暑假的时间就喝了一柜子的饮料,后来查出了糖尿病,继而诱发其眼底病变。当小伙子到医院检查时,已经发展到第五期,需要手术治疗了。
真是追悔莫及!
“现在因糖尿病出现眼底病变的患者越来越多。”潘雪梅介绍,这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分为六期,1期—2期属于轻度病变,只需要进行药物治疗;3期—4期属于中度,就像小赵一样,要通过激光治疗;最严重的是5期—6期,必须进行手术。
“什么时候接受治疗,视力就会基本维持在什么状况,或者比较轻的患者有可能还能提高一点。”她建议一旦确诊糖尿病,就要到眼科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
幸运的是,小赵最终将视力维持在了0.4。通过手术,宋斌则由只能看到50厘米远的物体到视力达到了0.3。
二人如今都将重心放在了糖尿病的控制上,只要血糖控制得当,并到眼科定期复查,视力基本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发展
将医学之光洒向更多人心田
从事眼科工作这么多年,潘雪梅最大的感受就是医学的进步。
“当初看过一个电影叫《人到中年》,里面有位眼科大夫,我那时候觉得当眼科大夫很好。”读医后,潘雪梅才发现,这是一条活到老学到老的路。也正是万千医务工作者的努力,让医学不断向前发展。
“有位老患者张大爷,1999年因左眼黄斑变性就诊,当时医学对这类疾病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点一点维生素类眼药水,效果不好。”那时,张大爷很失望,觉得自己看不见了,潘雪梅就劝他说至少还有一只眼睛是健康的。
但是几年后,张大爷的右眼视力也出现了下降,到2011年就诊时,他的视力已经在0.1以下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2010年,国际上有了治疗黄斑变性的药物。”所以,2011年,当张大爷再次来就诊时,潘雪梅为他注射药物并进行了眼底激光治疗。之后,张大爷的视力上升至0.5。“他来复查的时候,拉着我的手,说之前根本看不清我的样子,现在能看到我长什么样了……老爷子特别激动。”
据介绍,黄斑变性通常是年龄相关性疾病,随着年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代谢功能减弱,引起黄斑功能下降。一般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情况,其中百分之十的湿性黄斑变性病人中,脉络膜出现新生血管,造成眼底出血、渗出、水肿,破坏黄斑,引起视物变形,视力下降,反复发作后留下的疤痕引致中心视力显著下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变盲。有时,黄斑变性也可由外伤、吸烟、感染或炎症引起。另外,这个病还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潘雪梅告诉生活日报记者,很多眼科疾病初期都是没有症状的,但发展到有症状的时候,往往病情就很严重了,因而一定要定期进行眼睛的检查。
谈及未来,她坦言看再多的患者,一个医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而要多做科普,将知识传播到市民的心中,形成早预防、早干预的模式。
“就像我们医院毕宏生院长鞭策我们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做好当下,不断充实自己,以医学之光点亮更多人的生活。”她说。